2024年11月25日

剪影| 一位农村基督徒的劳苦一生

作者: 李道南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3年01月27日 10:41 |
播放

冬天的北方农村,寒风中充满萧杀的感觉。放眼望去,除了冬小麦的一抹绿色之外,光秃秃的树枝上,看不到一片绿叶。在这片灰蒙蒙的大地之上,点缀着一个个村庄。

走进村庄,一排排格式相仿得有些单调的楼房,预示着这些家庭的儿子已经结婚或者正在在等待结婚的状态。门口无一例外地停着崭新或者落满灰尘的轿车。崭新的车意味着这家未婚,处于等待结婚或者正在相亲的状态,而那些车落满灰尘的人家,意味着已经结过婚,出于燃油等开车成本考虑,或者外出打工,而将车搁置。

孩子的婚礼,这是农村经济的最大支出项目,农村父母的一生都在为这一项目付出。

我的大姐是七零后,96年结婚,次年儿子出生。刚成家立业的大姐,信仰的是本土宗教,也就是神婆信仰,这一点受到母亲影响较大。哪个村子有灵验的神婆,她则到哪里去烧香。她刚结婚那几年信奉的都是前村的一个据说是观音菩萨附体的神婆,如果孩子或者自己感冒了,身体突然不适或者情绪莫名低落时都会前去寻求祝祷。当然,也会去看医生,但一般认为神婆祝祷之后,看医生才比较有效。可以说,此时神婆信仰是她的精神支柱之一。

孩子上学之后,在同村的基督徒影响下,大姐开始皈依基督教,并加入了教会的秧歌队,按照她的话说,耶稣是最大的神,加入教会之后,她以前的那些身体不舒适都消失了。教会给了她新的生命。

儿子上小学之后,姐夫便外出打工,开始是在国内,后来到国外做工。自此之后,大姐的一家便有两个任务,一个孩子读书,尽可能读好的学校,另一个就是存钱,为将来孩子的婚事做准备。

大姐自此的一生便被注定。她早起贪黑,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,便到田地里干农活,一个人承包了全家的农活。农闲的时候还去为别人打工。从早到晚,从年初到年末,几乎没有一天闲着。姐夫一年回来不到一月,他们过着聚少散多的日子。

大姐任何时候都在劳动,只有在聚会的主日才算是一种休息。即使她的身体不适,只要能走动,也要么在田里劳作,要么在为别人打工。

孩子在读初中的时候,大姐生了二胎女儿,这样她的负担就又增加了一层,虽然女孩不及男孩的养育成本高,但是在结婚之前依然是一笔不小的付出。这就更加重了大姐的攒钱和节俭的心态。

女儿小学快结束的时候,儿子大学毕业。毕业之际,出于未来婚事的考虑,大姐倾其所有存款付了首付,在老家市里买了房子。当初劝他在儿子工作的城市买,这样买了之后直接入住,省得一边还贷一边还要付房租。但是出于老家房子便宜,儿子工作的南方城市房价偏高的缘故,还是选择了在老家市里买房。儿子在南方城市工作,还房贷,同时付着自己的住房的房租。而自己买的房子,则闲置在老家城市里。

儿子大学毕业之后,大姐的心病就是儿子的婚事,房子买了之后,便开始千方百计为儿子相亲,为了儿子的婚事,她几乎愁白了头发。大学毕业五年了,婚事依然没有着落,信基督教的她开始频繁光顾算命先生的摊位,在她看来知道儿子的婚事什么时候能够解决,比自己的生命都要重要,至于基督教信仰,耶稣是不是最大的神,已经退而求其次了。

为了结婚,除了房子之外,必然需要车子,因此,后来又买了二十几万的车子。车子因为所租住的小区要收停车费,因此只能放在很远的免费停车场。因为太远,开车不方便,同时出于成本考虑,依然骑电动自行车上班。

大姐为了孩子的婚事,倾其所有购买的房产和车子,自此闲置。这几乎成为当前农村的普遍现象。

我二姐,同样如此。家里两个男孩子。二姐自从孩子出生之后,就没有一天为自己生活过,起早贪黑打工,一天十二小时,一个月休一天,为了满勤的八百元,即使病了也不敢请假。从来没有为自己买过贵的衣服,也没为自己添加别的什么贵重的东西。她的生活,几乎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,一结婚就为了孩子搭上了一辈子。

当我们冷静下来,仔细考虑基督教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起到什么作用,长时间的考察,也许会让我们感到悲观失望,因为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中,基督教信仰的动力几乎丧失了,她很快会在这种文化惯性下被冲击的七零八落。

他们不管信仰什么宗教,最终都逃不脱农村这种为了消费而炒作起来的婚姻经济。这种经济已经不是处于生活的实用,而是充满着被收割的陷阱。前半生的努力,就这样被掏空,甚至后半生也被透支。

耶稣说劳苦重担的在他那里必得安息,然而这种安息在中国这片大地上,可能并不存在,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法摆脱掉这些被加在自己身上的重担。他们的命运正如祥子一样,总以为自己的努力换来了属于自己的房子,但是最终自己积累的财富归于别人,房子车子却始终无法归自己所有。他们打工的城市与自己买房子的城市,终究无法重合。什么时候能得到真正的安息,也许只有上帝知道。
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